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_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_丰满少妇作爱视频免费观看_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_女人裸体让男人吃奶视频_国产农村妇女aaaaa视频_亚洲色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午夜福利院在线观看_搡老岳熟女国产熟妇_熟妇人妻va精品中文字幕

當前位置 首頁>行業資訊

2024年全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及2025年主要工作計劃


   一、2024年主要工作情況

 

  全省工信系統堅持制造業當家,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工業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穩中見好。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聚力重大項目、技改數轉、產業園區“三大抓手”,工業成為全省投資的“主力軍”、占固投比重創18年來新高

 

  一是狠抓制造業重大項目投資建設。省市聯動加快推進全省456個計劃總投資1.3萬億元的重點項目建設,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的123.4%。全省工業投資增長6.7%,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超37%,成為全省第一大投資主體。二是深入推進技改數轉。一體推進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數字化轉型,創新探索“鏈式改造”的數字化轉型實踐模式,推動超1萬家工業企業技改數轉。廣州、深圳入選首批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廣州、中山入選第二批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全省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1.5%、連續24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工業設備更新投資增長17.9%、增速創2016年來新高。三是加快建設“萬畝千億”產業園區。安排43.4億元財政資金、1萬畝專項用地指標支持產業園區建設,新設8個省產業園區。1—11月,15個主平臺、103個省產業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5.9%、10.4%;7個大型產業集聚區工業投資增長17%,省產業園區貢獻粵東粵西粵北地區47%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二)聚焦新質生產力競逐“新賽道”、重塑“老產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得更具國際競爭力

 

  一是優化戰略性產業集群政策體系。出臺《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條例》,制修訂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和五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計劃,在人工智能、新型儲能、生物醫藥、智能傳感器、游艇等領域實施新的支持政策。二是深入推進“廣東強芯”工程。多個集成電路項目建成投產,12英寸晶圓制造產能大幅提升。三是擴大汽車產業優勢。全省汽車產量突破570萬輛,連續8年居全國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361萬輛、增長43%。廣深佛惠莞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廣州、深圳入選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四是加強新型儲能項目布局。招引省外頭部企業項目34個、總投資653億元。遴選首批25個縣域“光伏+建筑”應用試點區域,12個項目入選國家智能光伏試點示范項目。五是推動生物醫藥集聚成勢。出臺“生物醫藥38條”,舉辦5場“百企百院粵醫行”活動,搭建政院企供需對接平臺,廣東醫療器械產業規模全國第一。六是加快傳統產業提質升級。積極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消費品工業“數字三品”行動,推動30多個細分傳統行業加快數字化改造。舉辦“粵食越好 粵品世界”、“產業助老 粵造粵強”、“穿粵時尚潮服薈”等系列活動,遴選25個食品工業培育試點縣(市、區、鎮),73個產品入選國家老年用品產品推廣目錄。加快推進五大石化基地建設,推進全省24個化工園區復核認定。七是全面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400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80家、綠色工業園區11家,綠色制造示范單位數量穩居全國首位。培育80家國家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規范企業,認定215家粵港清潔生產伙伴標志企業,推進1000多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八是加快產業融合互促。舉辦首屆“越來越好”國際設計大賽。累計培育建設47家國家級、459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積極推進工業博物館籌建工作。九是助力“百千萬工程”。建立工信領域省市縣三級產業聯動機制,分類施策指導各縣域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新增8個國家級、41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累計分別達22個、76個。

 

  (三)圍繞產業安全“補短鍛長”,產業創新和安全水平顯著提升

 

  一是抓實產業科技專項任務。研究制定“百鏈韌性提升”專項行動,全力落實“突圍工程”任務,推動產業基礎再造取得新突破。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億航智能獲頒全球首張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生產許可證,明陽風電建成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臺,首個國產原生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布,全球首個人工智能區域氣象預報大模型“智霽”正式上線。二是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創新。獲批組建國家新型儲能創新中心、國家分子藥物創新中心,累計建設6家國家級、33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新獲批3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新認定11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搭建22個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培育儲備制造業中試平臺(項目)超過250個。啟動“廣東廠家新技能”宣傳展示活動。三是加強制造業人才建設。大力推進國家制造業人才專項,創建產業創新人才聯盟。促進人才服務精準對接,舉辦“專精特新”企業校園招聘會、直播帶崗助“六穩”等活動,達成就業意向近1萬人。四是強化工信領域安全生產工作。實施工信領域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加大民爆企業安全監管和隱患排查整治力度,進行全覆蓋檢查。強化監控化學品企業監管,做好禁化武履約工作,指導監督民機民船制造業加強安全生產,加強工業企業信息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督促指導工業企業做好防汛防臺風工作。全年查處各類無線電干擾92起,圓滿完成重大活動無線電安全保障工作。

 

  (四)扎實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數字產業、信息通信業蓬勃發展、全國領先

 

  一是加快數字產業化發展。積極培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數字產業,大力發展數字創意產業集群,全省數字經濟規模達6.9萬億元,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二是實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動。在全國率先出臺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若干措施,累計發布63個AI大模型,推動AI技術、產品、大模型廣泛應用。深入實施智能制造,16家企業入選全國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23家企業入選國家級5G工廠,組建省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省機器人創新中心,工業機器人產量超24萬臺(套)、增長31.2%,產量占全國44%、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三是推動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實施核心軟件攻關工程,推進廣東開源體系建設,目前鴻蒙生態設備數量已超過10億臺,鴻蒙系統成為國內第二大操作系統。四是持續加力“新基建”。全省新增5G基站超7.5萬個,累計超40萬個、約占全國1/10;12個地市獲評“千兆城市”,累計16個。深圳成為全國首批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廣州、深圳入選首批國家級“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試點城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入選5G應用“揚帆”行動重點城市。五是高效配置利用無線電頻譜資源。全年辦理無線電發射設備備案數量超71.4萬個,辦理無線電頻率使用和臺站設置使用許可超3200件,為2800多家電子信息企業超8600個無線電發射設備型號提供測試報告服務,工作量居全國首位。

 

  (五)全力當好企業“金牌服務員”,大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競相發展、打造環球招牌

 

  一是強化涉企服務保障。落實增值稅加計抵減、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為2.3萬家企業新增減稅超190億元。推動8家合作銀行為10萬家次企業新增融資超1萬億元,17家制造業企業登陸A股市場。推進中小企業服務“一張網”建設,成功納入全國第一批互聯互通試點。持續實施“新粵商”培訓工程,全年培訓超4600人次。二是加強優質企業梯度培育。9家制造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培育省級“鏈主”企業53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新增60家、累計190家,增量排名全國第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增561家、累計2089家,均居全國第二。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2.7萬家,占全國近1/5。新推動5500家企業“小升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7.39萬家、占全國1/7。三是深化中小企業合作交流。成功舉辦第十九屆中博會,達成意向成交金額近1000億元。舉辦“創客中國”總決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路演等活動。

 

  (六)全力推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黨紀學習教育走深走實,以高質量黨建擦亮政治機關底色

 

  一是堅持政治引領。全省工信系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澳門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同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一體學習領會、整體貫徹落實。二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制定學習宣傳貫徹工作方案,開展工信領域進一步深化改革調研,認真落實各項改革任務。三是扎實推進黨紀學習教育。教育引導全系統黨員干部學紀于常、知紀于責、明紀于心、守紀于行。四是推動機關黨建高質量發展。實施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基工程,推進“四強”黨支部創建,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五是持之以恒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全系統始終保持風清氣正良好政治生態。

 

  二、2025年工作安排

 

  圍繞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圍繞高質量發展,重點抓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竭盡全力抓項目、擴投資,奮戰工業經濟“開門紅”、“全年勝”

 

  一是狠抓制造業“三新”項目投資建設。分類梳理計劃投資額超10億元、50億元、100億元的制造業項目,建立新投產、新動工、新儲備項目3張清單,加力推進項目建設,力爭省制造業指揮部重點項目全年完成投資1700億元。二是實施“千企增量”增資擴產專項行動。緊盯本地企業增資擴產,建立滾動項目庫,省市聯動推動超1000家企業實施增資擴產,支持更多新項目留在本地、集聚發展。三是加大“萬畝千億”產業園區建設力度。根據國家新一輪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修訂要求,推動省產業園區進一步優化產業和空間布局,并在珠三角地區新設立一批省產業園區,謀劃推動若干省產業園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加力推進15個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建設,確保全年引進600個以上產業轉移項目。四是擴大高質量消費供給。加力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深入實施消費品“三品”行動,梯度培育消費名品方陣。組織舉辦系列供需對接活動,促進數字消費、工業旅游、首發經濟、銀發經濟等上新臺階。五是持續鞏固“大市縣”增長態勢。突出抓好工業大市大縣運行監測調度,支持重點地區、產業園區穩定增長,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穩產增產。開展工業經濟第一季度“開門紅”專項調研服務,支持引導重點企業、重大項目春節假期之后盡快復工復產,努力以“開門紅”拼出“全年勝”。

 

  (二)久久為功抓產業、搶賽道,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是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和編制“十五五”規劃。扎實做好總結評估工作,科學合理提出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切實將制造強省建設這張藍圖繪好、繪到底。二是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產業集群。構建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柱產業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爭創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發展具身機器人產業,抓住市場需求爆發前的時機,大力發展具身機器人特別是面向養老服務的機器人。謀劃推動化工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立足綠色石化產業基礎,找準若干重點方向,延伸發展化工新材料,高標準規劃建設化工園區。鞏固擴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優勢,支持龍頭企業在整車集成、固態電池、車用芯片、智能駕駛等關鍵技術方面加大研發投入,加快自動駕駛測試示范和商業化應用。創新發展新型儲能和光伏產業,繼續謀劃落地一批標志性項目,創新“光伏+建筑”應用場景。錨定集聚成勢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扎實落實“生物醫藥38條”各項任務,爭取用3年時間打造萬億級產業集群。將低空經濟作為重點產業來抓,推動低空經濟制造端與應用端、服務端融合發展,加速低空裝備迭代升級。推動游艇制造業發展,鼓勵研制無人駕駛游艇產品,打造我省自主游艇品牌。推動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前瞻布局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圍繞石化、鋼鐵、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家電家居等傳統產業,推動企業在“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上持續下功夫,把質量搞上去、把品牌立起來。三是深化粵港澳產業合作和對外交流。充分利用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推進“珠三角智造+港澳服務”等新模式,推動粵港澳信息化、粵港清潔生產、生產性服務業等領域深入交流,大力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集成電路、中醫藥等產業發展。四是培育壯大縣域特色產業。優化縣域工業規劃布局,分行業分地區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園。圍繞鄉村振興、海洋經濟等領域需求,加快發展食品工業、農機裝備、海工裝備等產業,分片區開展產業對接系列活動,積極為“百千萬工程”貢獻力量。五是促進工業文化繁榮發展。推動廣東國家工業博物館建設。推動工業旅游發展和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出臺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單位。繼續辦好“越來越好”國際設計大賽。

 

  (三)堅定不移強攻關、求創新,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一是深入實施“廣東強芯”工程。加快推動集成電路重大項目達產,爭取12英寸晶圓制造產能繼續提升。二是實施“百鏈韌性提升”專項行動。大力推進“突圍工程”,確保如期完成目標任務。在關鍵“短板”謀劃實施一批重大專項,提升優勢技術把“長板”鍛得更長。三是完善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支持6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提升創新能力、開展共性技術攻關,聚焦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創建國家級中心,推進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梯隊建設。新培育60家左右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一批中試驗證平臺。持續開展“廣東廠家新技能”專題宣傳展示工作,推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四是加強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支持企業引進培育一批創新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四)持之以恒促轉型、強賦能,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發展

 

  一是加速制造業技術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出臺我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謀劃舉辦“鏈式改造”現場會、中小企業數字化“鏈式”轉型活動,高規格打造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加快2個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和4個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建設,爭取更多地區納入國家城市試點,力爭全年推動超1萬家工業企業技改數轉。二是提速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推動人工智能地方性立法,制定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行動方案。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推動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垂直大模型應用,打造國家人工智能制造業行業應用基地。三是持續繁榮軟件產業生態。推進開源鴻蒙行業應用。深入推進核心軟件攻關工程,拓展應用場景。四是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促進智能算力賦能各行各業應用,支持有關地市申報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支持深圳開放互聯網數據中心等增值電信業務。推動5G規模化應用“揚帆”行動,推動6G技術創新發展。五是加強無線電管理監測。建設全省統一的無線電監測專網,積極推進5.9GHz頻段車聯網試點、1.8GHz頻段專網、26GHz頻段5G專網應用。高標準完成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無線電保障專項任務。六是扎實推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開展能效對標、能效“領跑者”行動。深入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繼續創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穩步推進重點行業企業清潔生產,加強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

 

  (五)全心全意強服務、優環境,助力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做優做強

 

  一是增強政策、金融等要素配置。推動各類惠企政策紅利直達快享、企業應享盡享。推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專屬融資服務,力爭全年新增融資1萬億元,推動30家專精特新企業上市掛牌。二是加大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力度。啟動新一輪優質企業遴選認定工作,新認定一批省級“鏈主”企業,力爭培育3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0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數量取得新突破,推動5500家小微工業企業上規模發展。三是加強中小企業交流合作與服務。籌辦好第二十屆中博會。舉辦“聯合國中小微企業日”主題活動,繼續辦好“創客廣東”大賽、“新粵商”培訓工程,開展“直播帶崗”與校園招聘活動。建設延伸至縣級的中小企業服務“一張網”,升級“粵企政策通”平臺。大力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四是扎實做好工信領域安全生產工作。認真開展民爆企業安全生產執法檢查,落實今年內所有民爆企業達到安全生產標準化二級的要求,加強民機民船制造業企業的安全管理,加強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專項整治,堅決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

 

  (六)旗幟鮮明講政治抓政治,把工信系統各級黨組織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

 

  一是深化政治機關建設。嚴格執行省委關于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規定,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深入實施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基工程,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和組織保障。二是深化工信領域改革。優化調整“鏈長”分工。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探索工信領域專項資金撥付方式。完善產業園區管理運營機制。三是提振干事創業精氣神。加大力度選拔優秀干部到領導崗位,不斷調整優化干部隊伍結構。強化正向激勵,切實為基層松綁減負,更好激勵全系統干部擔當作為。四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落實好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建立常態化長效化的紀律教育機制。推動各類監督貫通協調,強化對資金、項目、政策等領域的制約和監督,縱深推進正風肅紀反腐,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