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綠而興 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2025-08-29
主講人: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在續寫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的同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這既是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國之治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創新成果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既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升華,也是對生態文明建設新形勢的精準把握,更是站在發展全局的長遠謀劃,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學理哲理,從認識論、實踐論、方法論層面創新發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關系的創新表達。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既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一個永恒課題。當前,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的基礎上,降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凸顯。黨中央提出“雙碳”目標,這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這是堅持問題導向的必然要求。
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實踐要求。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是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降碳可以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減污可以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擴綠可以提高碳匯能力、擴大環境容量,綠色增長既是目標也是手段。在內容上分別對應應對氣候變化、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綠色轉型等工作,方式上降碳、減污是做減法,而擴綠、增長是做加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就是要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這是新征程上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戰略部署的實踐深化。
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取得巨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掌舵領航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美麗中國建設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更加相得益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污染防治攻堅戰向縱深推進,環境治理成效顯著,人民群眾身邊的藍天白云、清水綠岸顯著增多。全國空氣質量穩中向好,重污染天氣明顯減少,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從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9.3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2%,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90.4%,首次超過90%,較2012年提高28.8個百分點,“十三五”以來實現“九連升”,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為83.7%。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加快,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更加鮮明。新時代以來,我國以年均3.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超過6.1%的經濟增長,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推動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煤電供應和鋼鐵生產體系。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截至2024年,我國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增長至28.6%,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下降至53.2%,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規模占全國新增電力裝機容量的86%,超過全球新增裝機的一半,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均穩居世界第一。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超過35%,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態勢。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70%,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漸成風尚,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持久綠色動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價值持續彰顯。“兩山”理念提出20年來,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的轉化通道不斷拓寬。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設立三江源等首批5個國家公園,建成首個國家植物園。截至2024年,全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超過30%,森林覆蓋率超過25%,森林蓄積量超過200億立方米,成為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各地探索形成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借綠生金等轉化路徑和生態市場、生態旅游等實踐模式,建成7批共572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240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讓良好生態環境釋放出無限經濟價值。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
新征程上,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統籌高質量發展、高水平保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實現高水平保護、高品質環境、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相得益彰,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堅持把美麗中國建設作為統領。要完善美麗中國建設“1+1+N”實施體系,要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要系統強化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責任落實。
堅持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總抓手。更加注重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強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要強化目標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推進降碳和減污制度融合。持續推進多領域多層次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深化城市和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加快推動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堅持把推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作為重點。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因地制宜培育和壯大綠色生產力,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差異化管控,嚴把環評準入關口,從源頭上為優化生產力布局、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綠色標尺,強化對重點行業布局引導,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環境要素配置中決定性作用,加快健全排污權、碳排放權、用水權、用能權等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激活資源環境權益市場。深入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等試點探索,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
來源:生態環境部公眾號